我的数学日记13篇
有趣的一天又要结束了,我们一定有不少所感触的事情吧,这也意味着,又要开始写日记了。好的日记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数学日记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我的数学日记112月1日 星期日 晴
孙老师,是我们的数学老师,他被我们亲切的称为“孙爹。”(PS:孙老师,实在是对不起您啊,心里总想着“孙爹”,竟一下子想不起您的全名了,只好改天再补上了)他又瘦又高,比起学校里的所有男教师,他是最高的一个。在五年级的时候,他曾经当过我们的班主任,而这一学期,他只担任了我们的数学老师,经过一年多的了解,我越来越喜欢“孙爹”了。
“孙爹”上课时最爱干一件事,那是什么?当然是给我们讲新闻啦!每次我们完成了学习任务,孙老师就会从手机上,挑几个重大新闻,给我们讲讲,我们个个听得入神,心里愉快极了,要知道,在课堂上听新闻,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!从此,我们不需要回家,去看《新闻联播》了,在学校,就可以关注国家大事。
“孙爹”在讲课时,常常插上一些笑话,让我们捧腹大笑,原本枯燥的数学课,瞬间变得生动有趣起来。有一次,我们刚做完老师布置的习题,“孙爹”即兴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:“一天,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吃臭豆腐。小明说:‘妈妈,这是谁拉的?真好吃!’”小明爸爸听了,立马对孩子妈妈说:“千万要看好这孩子,别让他把自己的大便吃掉了!”一听完这个笑话,我们班立刻沸腾了,同学们捧腹大笑,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……
另外,“孙爹”也是“一块钱行动”的发起人,如今,这一活动依旧吸引着班上不少的积极分子,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位。(关于“一元钱行动”的具体内容,时间有限就不解释了,请查找日记“为一元钱而战”)
其实,我们之所以那么喜欢“孙爹”,还有个特别特别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“孙爹”从来不布置家庭作业。为什么会不布置作业呢?因为啊,我们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已经全部消化完了,哈哈,早点写完作业,然后轻轻松松地玩,这样的生活,何乐而不为呢?尤其是周末,一个字“爽”!
这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——“孙爹”,一个讨我们大家喜欢的好老师!
我的数学日记2从小到大,有许多老师教过我,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邓老师。
她的皮肤白白的,有些许雀斑,浓密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睛,她最明显的特征是鼻子旁边有一颗黑痣,刚入学时我就是根据这颗黑痣来区分她和别的老师。
她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厉,每次看到有同学开小差,就会叫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,如果他们答不上来,邓老师就会用她那响亮的嗓音训斥他们,为了不被她批评,我们上课都规规矩矩地坐好,认认真真地听讲,学习效率很高,每次测试,我们班的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。
到四年级时,我们数学老师换成了刚毕业的学生,当我见到新老师时,我在心中暗暗窃喜,这个老师真温柔,这下我终于可以摆脱邓老师的“魔掌”了。上了几节新老师的课,我发现同学们对她没有太大的敬畏感,导致课堂纪律散漫,那段时间我也对自己放松了要求,结果导致成绩有所下滑。当邓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,利用午休时间找我谈话,她对我说“董栩文,听说你最近状态不佳,是生病了吗?”我摇了摇头,她又说“为什么在我的课上你很认真,在新老师的课上就不认真了呢?”我含着眼泪不说话,“你在数学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潜质的好学生,不管在任何时候,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啊!否则你之前的努力,都将变成泡影。”听了老师的教诲,我羞愧极了,从那以后,我严格要求自己,数学成绩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。
邓老师,您就像一盏灯,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,给我温暖,给我关怀,我衷心地感谢您!
我的数学日记3有这么一道测验题: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,其中梨的重量为20吨,苹果的重量比梨多1/6,请问这是把( )看作单位“1”。
学生写道“梨”
一老师批阅“×”
学生疑惑不解,问老师“老师,我为什么错了”?“应该填梨的重量”而不是“梨” !学生明白了,可心里很委屈:老师,您上课时不都是讲把“梨”啊、“鸡”啊什么的看作单位“1”吗!当然他没有敢说出声。
回家后,小学生向妈妈诉苦“老师讲课,就是这么讲的嘛!现在又说人家错了,明明是她自己讲错了嘛”。
这个故事不是我杜襈出来的,小学生是我的儿子。
无独有偶,过了几天,我的学生也向我提出了类似的抗议。
那是一节关于“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”的习题课。有一道判断题为“二氧化碳浓度越高,光合作用越强”。大部分学生都回答“正确”,我当时很纳闷,也很生气“这么简单的题,怎么有这么多人出现错误?!上课没认真听啊!”“老师,你上节课就是这么讲的啊!”“啊?对啊,就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,二氧化碳越多,光合作用越强呀,但是本题上有这个前提条件吗?”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“老师,你上课时没讲前提条件!”“什么?!”我瞠目结舌了,“真该死,怎么就没讲呢!”幸好,还来得及补救………。
回到办公室,想起儿子试卷上的“×”号,想起教室里学生的抗议,心情久久难以平静。看起来一次小小的疏忽,一点点话语的遗漏,竟造成了学生知识上错误!曾经看到过“1%的错误会带来100%的失败”的说法,当时我还不以为然,现在我是真切体会到了!那么自己以前曾经有过多少类似的情景?记不得了!其他教师有过多少类似的情景?不知道!但那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字!
通过这两件事情,让我感受了很多,也反省了很多。汪中求先生曾说过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老师们,就让我们从细节做起吧!因为教育需要细节!
我的数学日记4我对数学似乎有种天生的抵触。小学的时候,曾经有过语文全年级第一,而数学把我拖到全班十几名的经历。初中也不太好,高中勉勉强强,但高考还是拖了后腿。因此,我对数学老师们也没有太多的印象,除了,我高中的数学老师。
他是我老乡,长得不是很帅,但课讲得极好。通常上数学课,老师只讲一两道题,但将各种方法全部讲透。前面的方法简单,最后一两种方法最难,大家根据自己的程度接受。由于我们是文理混合班,这样讲既能将基础知识砸实,也能让理科生吃饱。我就是因为这样学数学,不求数量但求理解,进步很大。
数学老师讲课很风趣。记得当时我们总是用一本叫随堂学练考的书,当时那本代数书是黄色的皮,老师上课就说,把你们的黄书拿出来!我们都会心的笑。后来上高二的时候学几何,那本书换成了绿色的皮,老师第一次上课就说,把你们的绿书拿出来。我们都看着他笑,他说,干嘛,还想黄书呢?
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,大概150分的题,我只考了47分。那是我有史以来最惨的成绩。当时放暑假,数学老师让我去他家给我讲题。当时我紧张得一动都不敢动,心里特别难过。后来数学老师给我讲了他从 ……此处隐藏2914个字……2×5的积了。知道为什么吗?我把原来的数先扩大10倍,再缩小2倍,是不是相当于扩大5倍呀?你掌握这个小窍门了吗? 同样的发现我还有:一个数乘1.5只要用它本身加上它的一半就可以了。(想想为什么?)一个数乘15呢?用刚才的方法再加一步——你已经想到了吧,再扩大10倍就好了! 我还发现一个多位数,末两位符合这个要求:十位上十奇数,个位上是5,用它乘5,积的末两位肯定是75。
我想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多位数的个位与5相乘得25,积的个位是5,向十位进2,而十位的奇数与5相乘的到的是几十五,这个5应该和个位进上来的5相加写在十位上,所以这个积的十位上肯定是7,个位上肯定是5。同样的道理,你不难推出,一个多位数十位上是偶数,个位上是5,它与5相乘,积的末两位肯定是25。 这个发现能用我前面所说的一个数乘5的巧妙算法来解释吗?想想看,它们是一致的,因为这个数扩大10倍后,末两位是50,再除以2,可能百位上有余数1,与50合起来150÷2=75是末两位上的数字,也可能百位上没有余1,那么50÷2的商就是末两位上的数字。 同学们,我的这个小发现是不是很微不足道?但我很自豪,这是我自己动脑筋观察和思考的结果。伟大的发现不是由这点点滴滴组成的吗?同学们,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勤于思考、善于发现的人吧!
我的数学日记11怎样快速的口算呢?我学会了两种灵活而有趣的口算方法,就是“调兵遣将”与“调虎离山”的方法,下面我就举例来说明这两种方法的运用。例如,口算65-46+19=?我可以用“调兵遣将”的方法来口算:敌人有46个军,我军有两大军区:第一大军区有65个军,第二大军区有19个军,不必派两大军区所有军队去打敌人,可以从第二大军区调1个军到第一大军区,这样,第二大军区还剩19-1=18个军,第一大军区就有65+1=66个军,再用我军66个军去打敌人46个军,我军还剩20个军,这样,我军总共还剩20+18=38个军。
列成算式是:65-46+19=66-46+18=20+18=38我还可以用“调虎离山”的方法来口算:逼迫敌人46个军分成30个军和16个军,我军用第一大军区65个军去打敌人的30个军,我军还剩35个军;再用第二大军区的19个军去打敌人的16个军,我军还剩3个军。这样,我军总共还剩35+3=38个军。
列成算式是:65-46+19= 65-30-16+19=35+3=38请你想一想,这道题,你还能用不同的“调兵遣将”或“调虎离山”的方法来口算吗?下面的题目,你能用“调兵遣将”或“调虎离山”的方法口算吗? (1)86+35+69 (2)93-17-28 (3)75-36+18 (4)28+95-96 (5)64-37+18 (6)92-36-29名师点评:多么有趣的一篇作文啊!小作者在这篇作文中,介绍了自己两种快速口算的办法,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已经从这篇有趣的作文中,学会了小作者关于口算的“调兵遣将”与“调虎离山”两大办法。这篇作文,不但让大家看到了小作者不俗的语言表达能力,也让同学们学到了快速口算的计算方法。喜欢动脑和善于动脑,在我们小作者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我的数学日记12有这么一道测验题: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,其中梨的重量为20吨,苹果的重量比梨多1/6,请问这是把( )看作单位“1”。
学生写道“梨”
一老师批阅“×”
学生疑惑不解,问老师“老师,我为什么错了”?“应该填梨的重量”而不是“梨” 。学生明白了,可心里很委屈:老师,您上课时不都是讲把“梨”啊、“鸡”啊什么的看作单位“1”吗。当然他没有敢说出声。
回家后,小学生向妈妈诉苦“老师讲课,就是这么讲的嘛。现在又说人家错了,明明是她自己讲错了嘛”。
这个故事不是我杜襈出来的,小学生是我的儿子。
无独有偶,过了几天,我的学生也向我提出了类似的抗议。
那是一节关于“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”的习题课。有一道判断题为“二氧化碳浓度越高,光合作用越强”。大部分学生都回答“正确”,我当时很纳闷,也很生气“这么简单的题,怎么有这么多人出现错误?。上课没认真听啊。”“老师,你上节课就是这么讲的啊。”“啊?对啊,就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,二氧化碳越多,光合作用越强呀,但是本题上有这个前提条件吗?”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“老师,你上课时没讲前提条件。”“什么?。”我瞠目结舌了,“真该死,怎么就没讲呢。”幸好,还来得及补救………。
回到办公室,想起儿子试卷上的“×”号,想起教室里学生的抗议,心情久久难以平静。看起来一次小小的疏忽,一点点话语的遗漏,竟造成了学生知识上错误。曾经看到过“1%的错误会带来100%的失败”的说法,当时我还不以为然,现在我是真切体会到了。那么自己以前曾经有过多少类似的情景?记不得了。其他教师有过多少类似的情景?不知道。但那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字。
通过这两件事情,让我感受了很多,也反省了很多。汪中求先生曾说过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老师们,就让我们从细节做起吧。因为教育需要细节。
我的数学日记13我的一天
起床:7:10
吃饭:7:25 穿衣刷牙一共花了15分
上学:7:50 吃早饭用了25分
中午放学:11:30 早上上学用了3时40分
吃午饭:11:50
做作业:12:30 吃午饭和休息一共花了40分
上学:13:30
放学:15:40 下午上课时间2时
做作业:15:44 做作业花了45分
运动:16:30
吃饭:18:30
玩耍:19:30
洗澡:20:10
看书:20:20
睡觉:21:30
我的一天
今天,我7:00起床,7:00——7:20穿衣、洗漱;7:20——7:50吃饭;7:50——8:00准备作业工具;8:00——11:30做数学作业;11:30——12:00吃午饭;12:00——13:30午休;13:30——15:30做语文作业;15:30——18:00去学拉丁舞;18:00——18:45吃晚饭;18:45——20:45看电视;20:45——21:00洗漱;21:00睡觉。
我的一天
8:00——8:50起床、穿衣服、刷牙、洗脸、梳头发、吃早餐
8:50——9:50学钢琴
9:50——11:30做数学作业
11:30——12:00吃午饭
12:00——1:50休息
1:50——2:00去天天音乐学校
2:00——3:00上素养课
3:00——3:10回到家
3:10——4:40做语文作业
4:40——5:00玩游戏
5:00——5:30洗澡
6:00——6:30吃晚饭
6:30——7:30弹钢琴
7:30——9:00看书
9:00——7:00睡觉